甘肃景泰县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至今已连办四届,但在这个5月,有21名参赛者在开跑后因“局部天气突变”遇难。 事故发生后,预警信息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澎湃新闻注意到,5月18日,专门发布赛事信息的微信公号“石林国际马拉松”(负责具体赛事运营的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属公号)在《2021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近期天气预报早知道》中提到,在整体来看,早晚气温低,白天天气适宜,风力不大,相信您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应该会感到比较清爽和舒适。昼夜温差大,易发生感冒,请注意适当增减衣服,加强自我防护避免感冒。建议着薄外套、开衫牛仔裤等服装。年老体弱者应适当添加衣物,宜着夹克衫、薄毛衣等。 5月21日,微信公号“石林国际马拉松”再次发布天气预报并提示,昼夜温差大,易发生感冒,请注意适当增减衣服,加强自我防护避免感冒。建议着薄外套、开衫牛仔裤等服装。年老体弱者应适当添加衣物,宜着夹克衫、薄毛衣等。 澎湃新闻查询发现,4月末,赛事组委会还曾招募2021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CP点站长(12人)和站点志愿者(50人)。 CP点站长的岗位要求是:有丰富的户外生存经验,有户外赛事组织工作经历;熟悉越野跑赛事,有越野跑完赛经历者优先,需要提交完赛证明;沟通能力强,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及出众的组织协调能力,有较强的临时应急能力。 站点志愿者的要求是:有相关越野赛事及马拉松赛事志愿工作经历者优先;熟悉越野跑赛事,有越野跑完赛经历者优先,需要提交完赛证明;具备团队合作意识,拥有艰苦环境下的抗压能力等。 公开新闻报道显示,包括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在内的体育赛事,被当地认为能在“提升黄河石林大景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上起积极作用,还能不断扩大景泰对外影响力,成为景泰县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 白银市体育局微信公号“白银体育”2019年6月8日曾发文称,2019年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暨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赛,比赛地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风景区,主要设置了山地体验赛、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三大组别,而山地马拉松和百公里越野因为独特的赛道风光以及名次奖励,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好手的参与。尤其是百公里越野,作为官方数据爬升3000的百公里而言,20小时的关门时间既有挑战也颇为合理,而选手只要在关门时间内完赛,就能获得至少1600元的完赛奖金,可谓超级福利。 延伸阅读: 甘肃白银越野赛下撤选手:感觉很内疚,但真的没能力救其他人
被困在山上的选手 5月22日,梁晶的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视频,他大口吃着早饭,定位是黄河石林景区旁的农家院。作为国内跑圈“大神级”的选手,他正为即将开始的百公里越野赛做着最后准备。几个小时候后,狂风骤雨下,梁晶的GPS信号停在了赛段的山体上,再也没有移动。 因为突变的极端天气,甘肃白银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在悲剧中戛然而止,172名参赛选手中21人遇难,遇难者包括多位像梁晶这样的顶级跑者。 当中国越野跑的“至暗时刻”来临之后,那些对于赛事组织、应急预案,以及选手心态的讨论,成了无法再回避的话题。
此次越野赛路线图
停止移动的GPS信号 5月22日上午9点,甘肃白银黄河石林南山广场,一声发令枪响,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拉开了帷幕,172名跑者奔向了眼前那片山峦。 夹在队伍中间,选手林伟男感觉气温应该在七八度,风力四级以下,这是跑马拉松的适宜天气,“不冷,不热,跑起来比较舒服。” 出发前,林伟男特意看了天气预报,显示上午10点左右会下小雨,持续时间大概是1小时。他算了下时间,按自己的速度,一个小时还跑不到山顶,等到山顶的时候,天应该还阴着,没有太阳,不会把大家晒坏。 但几个小时之后,预报中的天气没有到来,小雨变成了冰雹,风力远超过四级。狂风裹着冰雹狠狠砸向参赛选手,温度骤降,“失温的速度特别快,根本没给人反应的时间。”林伟男跑得并不快,大概处于中间梯队,中午1点以后,他开始觉得不好了,“身体被风吹得有些僵硬,肌肉的协调性很差。” 开始有选手下返,一路还劝告着后面的人,“上面的风太大,受不了了,别继续上了。”有人不信,继续往上,林伟男和朋友看了看远处还在飘来的大片黑色雨云,同样选择了下撤。 此时,林伟男他们距离赛事站点CP3只有1公里的距离了,但他很确定,即使到达那里,也没法找到躲风避雨的地方。林伟男当机立断,和朋友一起下到了“沟”里,“风小了很多,身体也慢慢缓了过来。 他们继续下撤,途经一座小房子时,林伟男看到里面有很多选手冻得瑟瑟发抖,裹着保温毯等待救援。那时他还不知道,包括梁晶在内的多位“大神”级选手还在山上,GPS显示的位置一直没有移动,电话也无法接通。 下午3点,林伟男安全返回了起点,在和当地村民聊天中他得知,像这样的大风、冰雹,以及骤然降温的极端天气,当地人此前也很少遇到过。林伟男回头看着身后的这片山峦,百公里的赛程大段都“骑在梁子上”,路很窄,大车上不去,“接下来救援的难度一定很大。” 千余人的力量投入到了随后的搜救行动中。白银市消防救援支队透露,他们在5月22日下午赶到现场进行搜救,队员分成三批,分别从CP4、CP2和CP1三个比赛站点出发,同时向中间靠拢搜救。由于山路难行,还携带大量救援物资,给消防队员们的行进带来了不小难度,“而且当晚仍下着小雨,能见度差,很难看清楚被山地遮挡的地方。” 其中一名消防队员回忆,当晚9点左右,他所在的分队在CP4到CP3间的赛道上找到一名参赛选手,生命体征已经很微弱,没法和救援人员沟通,在把他带到附近一个窑洞进行保暖措施和补水后,选手才慢慢恢复过来。 当晚,这名消防队员所在的队伍搜救到了10名参赛人员的遗体,其中三具遗体是在赛道旁的山沟里找到的,他们大多穿着短裤短袖,有人仅穿着背心,那时山里的气温只有1度左右。 到5月23日中午,被困人员搜救宣告结束,21名参赛人员遇难,遗体被全部找到。
正在向山上行进的救援队伍
致命的失温 据此次现场救援指挥部信息,比赛当日中午1点左右,在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因此出现了身体失温的情况。 一位气象博主根据当日气象资料分析,在冷空气和强对流天气的影响下,附近城区中午的最低气温已降至6度,而在20公里到30公里的高海拔赛段,因山上降水量更大,最低气温可能已经跌破零度。 在这个中午,失温成了选手们最大的敌人。 参赛选手“流落南方”将一段现场视频发到了群聊里,一名曾经在越野赛中取得不错名次的女选手腿部受伤流血,但因为失温昏迷,自己也说不清受伤原因,多亏被人叫醒才得以获救。 林伟男概括起那时的感觉,就是“风太大了”,一阵风吹来过,肌肉开始僵硬,身体也不听使唤了,“其实好多人都没反应过来,因为太冷了,完全没有思考的时间,在那样的情况下,就算有人想往下撤,都不一定能安全撤回去。”林伟男说,大风裹挟着冰雹把人吹倒一次,等第二次风再来的时候,人就爬不起来了,“如果风继续吹,人肯定就比较麻烦了。” 越野跑爱好者李潇阳也曾在参赛中遇到过数次失温的状况,刚开始出发时气候不错,选手大都穿得比较少,追求更快的速度,“但一进入高海拔的地方,气候就说不准了。” 2018年8月,李潇阳在五台山参加了一场百公里越野赛,从晚上起,山上开始下暴雨,因为经验不足,李潇阳没有准备雨衣,背包也不防水,装在里面的衣服都淋湿了没法更换。他开始出现失温的症状:整个人开始发抖,产生幻觉,很容易打瞌睡。为了让自己打起精神,他开始大声唱歌,撑着走到了18公里外的补给点。 面对突变的天气,选手们的随身装备是他们的最大依靠,但在此次黄河石林山地越野赛前,可以御寒的冲锋衣并没有被列入强制装备。参赛者“流落南方”撰文表示,他把冲锋衣装进了转运包,存放到赛道62公里处的CP6换装点,正常情况天黑前能赶到那里。 关注越野跑领域的垂直媒体“跑野大爆炸”创始人孙瑞一表示,按照百公里越野赛的惯例,如果冲锋衣被列入强制装备,那么选手就会被要求全程携带冲锋衣。如果没有强制,对能力强的选手来说,为了追求极简,只会带上赛事组委会要求的强制装备,而把冲锋衣有选择性地放在换装处。 孙瑞一介绍,在赛前,主办方通常会在选手领取号码布时进行一次强制装备检查,更严格的主办方会在比赛中的换装点再进行一次随机抽查,“但严格的比赛并不多”。孙瑞一说,事发后他询问了两位此次石林百公里比赛的选手,一位说赛前进行了检查,另一位则没有被检查。 在孙瑞一看来,所有百公里比赛都应该随身携带冲锋衣。对于一位顶尖选手来说,百公里越野赛可以在10个小时之内完成,如果从早上7点左右开始,傍晚就可以结束。而对大多数选手来说,晚上甚至凌晨才能跑完全程,山区昼夜温差大,如果没有冲锋衣极易失温,“越野跑带冲锋衣,就像开车带安全带,你永远不知道意外什么时候发生”。
过往选手参赛的照片
被“嘲笑”的提醒 自2018年创办以来,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已连续举办四届。根据相关资料,本届赛事的执行单位包括黄河石林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和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企查查有关信息显示,晟景体育的主要大客户为靖远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黄河石林大景区管理委员会以及白银市平川区体育中心。2018年到2020年,晟景体育连续中标上述三家单位的招标项目,项目均为马拉松赛事。根据2018年首届黄河石林国际百公里越野赛项目的招标公告,中标金额150万元,采购内容为编制欢乐体验赛(5公里)、全程马拉松(约42公里)、百公里越野赛(100公里)等三项赛事的运营方案。 作为首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的选手,徐强曾在那里留下了一些“不太开心”的回忆。 因为早就知道这片景区,听说这里要举办越野赛,徐强毫不犹豫报了名。前去参赛的时候,凭借多年的马拉松经验,他向主办方提出了一些救援预案上的建议,比如在所有选手身上的显著位置佩戴标志物,“能发光最好,这样在山里可以看见,方便相互照应。”但这一提议并没有被主办方采纳。 在徐强的印象中,黄河石林的比赛路段比较荒凉,自然环境恶劣,尤其是CP2附近的路段,需要手脚并用,“有的地方只能放一只脚,身体摆不正也会有危险。”徐强发现,CP2的补给只有水,并没有运动饮料和选手所需要的盐。他提议每个补给点放些盐丸,“二十块钱的盐就足够”,却遭到了一些工作人员和选手的“嘲笑”,“觉得我过于谨慎,像第一次玩越野。” 李潇阳在2019年参加了第二届黄河石林越野赛,他的感觉是,整场比赛难度不大,海拔在2000米到3000多米间,爬升不高。参赛选手中九成都能完赛,很多越野跑圈“小白”把这项比赛当作是锻炼机会,“跑完全程每人有1600元奖金,除去报名费还多了600元,就当是玩玩了”,李潇阳觉得,很多参赛者都是这种心态。 虽然难度相对简单,但李潇阳同样对此次众多选手遇险的CP2至CP3赛段记忆深刻,八九公里距离、1000米左右的爬升,有些路段只能容纳一人通行,还需要手脚并用攀爬。“那段路走了很久,一直爬不到边的感觉”。 由于提前没有了解路况,李潇阳对这段路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并没有带足够的补给,“前面一直很平坦,突然来这么一段,没有准备的话的确难度很大”。 同时在他回忆中,那届赛事组委会没有对选手的物资进行检查。比赛进行到晚上8点多,离终点还有十来公里,他还遇到一位没有携带头灯照明的选手,“幸好最后这段路比较平,不然太危险了。” 李潇阳表示,在他参加的20余场越野比赛中,对选手物资的检查普遍比较宽松,即便要检查,一些准备不足的选手也会蒙混过关。李潇阳曾遇到一次比赛要求携带两个头灯,有选手准备不足,现场临时向别的选手借了一个充数。 在他看来,除了比赛的举办方对选手物资检查不严格外,一些选手总是怀着侥幸心理,自身的安全意识也有欠缺。“很多人似乎感觉越野赛跟参加城市马拉松一样,但实际上危险性还是会大一些。” 以李潇阳的感觉,参加越野赛的人似乎有两个极端:要么是经验特别少的,物资就带的很少,而一些圈内大神为了提升跑步速度,也会尽量减少负重。 往往只有遇险才会带来警示。2019年5月,李潇阳参加了一场330公里的越野赛,晚上开始下雨,李潇阳找不到路标,迷路了,手机也即将没电,“当时没有人陪着,一个人是很恐惧的。” 在遇到几次危险后,李潇阳会在比赛前提前研究路线,记好补给点的位置。参加比赛时,他都会背上放有雨衣、防水罩、冲锋衣、充电宝等物品的背包,足有八九斤重。“很多人会跟我说,带这么多东西都用不上。但万一遇到麻烦怎么办?”
在此次事故中遇难的顶级跑者梁晶
家才是终点 5月23日上午,甘肃白银就越野马拉松赛事故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开始,首先为事故遇难者默哀。甘肃省白银市市长张旭晨表示,该事件是一起因局部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 张旭晨说:“作为赛事主办方,我们深感内疚和自责,并对遇难人员表示沉痛哀悼,对遇难者家属和受伤人员表示深切慰问。”说完,他站起来深鞠一躬。 一位在黄河石林景区旁的农家乐老板回忆,5月22日晚上9点,搜救还在进行的时候,他在景区大门口遇到了几位参赛选手的家属,那是种“两重天”似的境遇,一些家属联系上了选手,被告知已经安全下撤,但休息的地方很冷,希望家人能赶快来接自己回家。还有一些家属从外省赶来,苦等在大门口,但一直没有等来亲人的消息。 当天从山上下撤后,林伟男和其他平安归来的选手围在一起,聊天、吃饭、烤火,但每个人都刻意回避着山上的经历,“没有提起过一次。” 那一晚,林伟男迟迟没法入睡,“醒一会儿,迷糊一会儿。”他觉得很内疚,觉得在比赛时,自己没有足够能力搭救其他选手。他设想可能遇到的情况,如果对方还能行动,就拖着一起下来,如果动不了了,也只能尽可能安置在一个避风的地方,“理智告诉我,在那种情况下,能自保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一觉醒来,林伟男发现,微信留言都是朋友在问他“好不好”。而在网络上,已满是对逝去选手的悼念,那句跑者圈里的名言被反复提起,“所有赛事的终点都是平安回家。”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伟男、李潇阳、徐强均为化名) 河南泡沫厂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