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今日人物志”独家撰稿,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时,曾与毛主席聊到生平战绩。 谈笑间,毛主席不无骄傲地说:“在我一生的战绩中,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作呢!” 诚然,在毛主席一生的战绩中,笔者亦尤其推崇“四渡赤水”。 在“四渡赤水”中,毛主席仅用区区3万的红军部队,却在赤水河上来来去去,把30万国民党部队兜得团团转,并最终在敌人眼皮底下成功突围。 除此之外,笔者最钦佩的还是毛主席在“第三次反围剿”打的那一场神来之战。 在第三次反围剿的一次战斗中,面对国民党30万大军的来攻,千钧一发之际,毛主席竟然命令部队睡3天大觉。 靠着这3天大觉,战士们竟最终扭转战局,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如此用兵,事后才知高明,当真是神乎其技,匪夷所思。 本篇文章,笔者将带领大家,再一次走近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走近毛主席,体会伟人的用兵之神。 1931年7月,继国民党军对我红军的第二次围剿失败之后仅一个月,不甘失败的蒋介石,亲任“剿匪总司令”卷土重来,对红军发起了第三次围剿。 此次围剿,不同以往。 一、蒋介石亲任总司令。 二、兵力最多,达30万众。 三、为了一击必中,蒋介石特意花大价钱从国外请来一支德、日、英军事专家团。 四、有10万国民党军是清一色美械王牌部队,分三路进攻。 以上每一个的名头,光是看气势,就能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要知道当时我盘踞在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主力,不过才3万余人。 当然,敌众我寡,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相比国民党部队武装到牙齿里,动辄就有飞机大炮掩护,我军几乎可算作是“贫穷”之师,战士缺衣少粮,部队缺枪少炮。 那么,我军该如何利用3万人的部队,与敌人30万大军角逐并夺得胜利呢? 其实,细究并非没有可能,至少当时在三个方面,敌军是远不如我们的。 一、主帅的智谋。 二、士兵的战斗意志。 三、群众基础。 而笔者认为,最终蒋介石部队,败也是败在了这三点上。 以下我会详细说明。 当时国民党30万大军,分三路进攻我根据地。 从敌我形势上来说,硬碰不可取,因此要实现战役的胜利,只能智取。 如何智取呢? 关于这一点,国民党人就深有体会,他们常戏谑我军擅长的是“山林游击战”,一贯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毛泽东与朱德合影 当时毛泽东与朱德等研究,此战要最终实现反围剿的胜利,确实只能智取,多在山林游击战上下功夫。 而如何打“山林游击战”呢? 对此,毛泽东又独具匠心地提出了“磨盘战术”。 关于“磨盘战术”也有个形象的比喻: 敌人好比那豆子,而整个湘赣革命根据地则好比磨盘,我军就是那推磨人。 我们要想办法把豆子弄进磨盘,再利用山林地势和他们打游击(磨豆子)以达成疲敌目的。 敌人被我军磨得越碎,我军就越轻松。 等到最终敌人反应过来时,整个精气神都软成了一滩渣,我军再攻敌疲软,必能一击必中,实现胜利。 可是,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要实施“磨盘战术”,先想办法在敌人眼皮底下突围,总是第一位的,总不能直勾勾地在那里等着别人来,那和坐以待毙没有分别。 也不能正面与敌人刚,前面说了,那无异于以卵击石,非我军智取战术。 可是刚开始要怎么在敌人眼皮底下穿插出去呢? 这时候,我军擅长山林游击与主帅的谋略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当此之时,毛主席分析,敌人虽说有30万之众,但如果真的要想把我湘赣革命根据地围成铁桶一块,没有上百万的军队,绝无可能。 加之国民党军队绝对没有我军那样做到对每一处地形心中有数。 30万部队,是多重包围圈,总不能是一字长蛇摆成一圈。 那么也就是说,敌人的包围圈,势必存在缺口。 于是我军派出一批优秀侦察员,到前线侦察敌情,最终果然在敌人东面兴国、崇贤包围圈之间发现一处近20公里之宽的空隔。 剧照 8月5日,毛泽东与朱德率领红军主力3万余众从高兴圩出发,悄无声息地从兴国、崇贤间向东穿插出去,经过一路的急行军,第二天上午就绕到了莲塘上官云相部后面蛰伏起来。 此时,上官云相万万没想到我红军主力,就在其屁股后面虎视眈眈,准备给出致命一击。 这一招叫“灯下黑”。 当时“磨盘战术”的宗旨就是利用地形,在运动中与敌斡旋,实现对敌有生力量的歼灭。 因此,主力蛰伏在莲塘、官田一带之后,一直在伺机观望战场形势,寻歼敌疲弱部队。 8月6日下午,敌第3路军第47师先头第2旅已经抵达莲塘一带。 当此之时,毛泽东抓住时机,命令部队主动出击,于8月7日拂晓,趁着夜色掩护出其不意地全歼该旅。 一战打响之后,我军位置已经暴露。 但蒋介石并无法判断此时在莲塘的是否为红军主力,因此对我军呈观望之势,并未将西路军围拢过来。 同时,我军一击命中之后,马上往北向良村进击,开始实行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磨盘战术”。 不料,半路上我军与良村出援莲塘的敌第54师第160旅打了个碰面,敌人一触即溃,在被我歼灭一个团之后,准备退缩回良村。 兵法上说“穷寇莫追”,那么对这支敌人残部,我们要不要追上去痛击之呢? 此时,毛主席有这样的考虑:此时敌人惊慌逃窜,士气萎靡,斗志颓丧,恰是我军痛打落水狗的最佳时机。 因此,毛主席下令,追进良村,全歼该旅。 良村战斗后,毛主席又命令主力东进,往黄陂进发,伺机围剿从君埠、南陵龟缩回来的敌人。 因为这些敌人斗志丧尽,是最适合拿捏的对象。 同时命令红3军佯攻龙岗,为主力东进打掩护。 8月11日,我军攻下黄陂。 如此一来,蒋介石非但没有实现对我主力的围剿包抄,反而被我军神出鬼没地接连打出了莲塘、良村与黄陂三战三捷。 蒋介石 反应过来的蒋介石此时已经预料到我军主力在黄陂一带,极有可能伺机往北威胁临川。 于是,蒋介石迅速作出反应,将三路大军,悉数东进,企图聚歼我军于黄陂。 这样一来,我军再度陷入敌人重重的包围圈中,形势再度危急。 此次我军面临的挑战,比上一次从兴国突围更加严峻。 因为蒋介石作出反应后,势必会吸取“兴国突围”的教训,把整个包围圈连成铁桶一块,进行地毯式推进,绝不给我军以突围之机。 这样一来,面对敌人30万大军的重重围剿,难道我3万红军真的要覆灭于黄陂么? 这时候,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地方就体现了出来,并作了两手安排: 一、命令红12军向乐安方向佯动。 二、红军主力2万人原地整顿休息,吃饱喝足,睡3天大觉。 对于第一个命令,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因为想要突围则必须“声东击西”,派出一支部队打佯攻。 可至于第二个命令,军中几乎所有人都有点懵。 眼下敌人30万大军,说话就赶到,我军却还要在兴国睡3天大觉,是何道理? 但是,虽说毛主席的命令让人看不懂,可大家还是无条件执行了命令,因为在多年的革命斗争中大家早已明了,毛主席用兵往往就是这样神乎其技,令人摸不着头脑。 可无数次事实证明,跟着毛主席,总能打胜仗,因此执行命令,总没错。 彼时红军对毛主席,已经信服到了这个程度,那就是只要是毛主席的命令,那么大家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 就这样,部队分出两股,红12军一部向乐安方向佯动,吸引国民党军主力往东北方向去,而毛主席与朱德则率领2万红军主力在兴国睡起了大觉。 在红军主力睡大觉的期间,红12军部队很快在乐安方向闹出了动静,以1万兵力,迅速攻占了乐安城。 眼看乐安县城如此快就被攻陷,蒋介石一下子迷糊了,认为红12军就是红军主力,他们接下来应该就是进攻宜黄,然后像他之前预料的那样往北威胁临川。 于是蒋介石迅速命令第1、第2路军,往乐安方向追击红12军,企图一举围歼我军主力。 同时,蒋介石也不傻,为了确认红12军就是我军主力,又特意派出了侦察机对红12军进行空中侦察。 面对侦察机的侦察,红12军又该如何对应付呢? 原来,当时的侦察机侦察,远没有今天运用探头科技发达,完全是仅凭肉眼观测的。 飞机飞过去,下面的人可不会任由你铲头皮呼啸而过,所以侦察机不能开得太低,得拉高到一个不高不低,恰巧子弹打不到的位置。 这样一来,却恰恰为红12军瞒天过海隐蔽实力创造了条件。 原来红12军在这个时候,可谓是充分利用上了古代行军打仗“虚虚实实”的兵法,在丛林中,不仅在马尾后面绑着一大撮树枝,扬得尘土飞扬,同时为了“虚报军情”,又让大家大声喊杀,同时手摇红旗旌旗蔽日。 侦察机本来飞得就不是很低,这样一来,敌人就很容易做出误判,看到下面一片尘土飞扬,战马奔腾,旌旗蔽日的,多半也就是只有红军主力才有这架势了。 这样往上一汇报,蒋介石一下子着了道,万万没想到此时我军主力竟偷偷地藏在兴国安安静静地睡着大觉。 这样一来,由于蒋介石的命令是往乐安方向聚拢,因此反倒让敌人在兴国一带的包围圈有所疏松懈怠。 而我军以逸待劳,等的就是这个时机,在8月16日晚,2万余人在夜色的掩护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在敌人东进的第1军团和第2军团之间10公里宽的间隙再次擦肩而过。 为什么我军能够屡屡在敌人眼皮底下穿插而过呢? 这里面有三个细节: 一、毛主席对蒋介石十分了解,分析其势必会吸取之前我军在“兴国突围”的教训,对我军实行地毯式包围,这样一来,绝无可能让我军穿插出去。 既然没有条件,那我们就要创造条件,因此红12军东出佯攻,吸引敌人很关键。 一旦敌人误认红12军是我军主力,那么在外围的包围圈,势必会有所懈怠疏松,此时也恰恰是我军突围的最佳时机。 二、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大山里,敌人对山林地势的了解远没有我军深。很多深山老林,他们甚至不敢深入,这就为我军从山林突围出去创造了条件。 而我军要做的,就是在他们不愿意走的山路间寻得一线生机。 三、敌人家大业大,辎重较多,因此只能走大路,他们对山林小路的布控则相对差一点,一般来说是能不走就不走。 因此只要他们一接到上峰命令,势必会直接放弃崎岖难行的山路,走适合大军辎重行进的大路。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敢让红军在兴国睡3天大觉呢? 原来,毛主席推测,敌人虽说会把重心往乐安聚拢,会放弃一些山路,但他们总体的行军速度,并不会有多大改变,因此可确保3日内他们不会抵达兴国。 而反观我军,一直以来都是在打运动战,游击战,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总体来说,早已经人困马乏。 因此统筹来看,倒不如顺势而为,休整3天,让大家养精蓄锐,然后再穿插出去,再伺机从后边痛击敌人。 红军主力突出重围之后,又养精蓄锐了近半个月,直到8月底,蒋介石才反应过来红军主力已由君埠以东地区西去,又调转枪口,把大军往西开拔。 这时候,敌我形势就已经区别出来了。 一方面国民党部队在近2个月来,被我兜得团团转,不仅被我在运动中歼灭近3个师,更是因我军屡次在其眼皮底下逃出而大受打击,斗志颓丧。 加之由于他们深入苏区,一路所过之处,受尽了苏区人民群众和地方武装坚壁清野与袭扰的困苦,一个个早已人困马乏。 另一方面我军的形势则风景独好。 在再次穿插突围出去之后,加上之前睡了3天大觉与后来15天的休整,我红军主力已经整整休整了18天。 在18天里,大家养精蓄锐,正是以逸待劳,斗志昂扬的时候。 加之之前在毛主席的带领下,部队又两次突围,三战三捷,因此战士们更加有信心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痛击敌人。 这样一来,敌我主动与被动的态势,已经很明显了。 可以说,命运的天平,已经彻底地倒向了我们这一边,毛泽东已成功扭转战局。 因此,对是否还能在与斗志昂扬的红军角逐中,捡得便宜,蒋介石显然是心里没底的。 连番的溃败与各部状况百出,也早已让他疲惫不堪,丧失了7月初野心勃勃地宣称“要在月内彻底歼灭红军主力”的信心。 当此之时,两广地区,也出现了新的状况。 原来当初蒋介石围剿我军,可谓打得一手“一石二鸟”的好算盘,那就是在成功围剿我军之后,趁势南下,围剿两广军阀,彻底把两广的军事控制权,收归名下。 可惜这对蒋介石来说注定是机关算尽,只剩下穷兵黩武。 此时两广军阀正趁着蒋介石深陷于江西“剿匪”中,正大举向湖南衡阳进兵,湖南岌岌可危。 蒋介石迫于“剿匪”胜利无望与两广军阀的压力,只能宣布“围剿”破产,全军撤退。 9月6日晚上,我红军得悉兴国地区的国民党军正沿着高兴圩大道向北撤退。 毛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决定痛打落水狗,当即下令趁机歼灭溃逃之敌,并伺机扩大战果。 此后,各地对国民党军队的狙击战打响,国民党人无心恋战,被打得望风而逃。 直到9月15日,终于以我军彻底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而胜利结束。 据战后数据统计,第三次反围剿期间,我军共歼灭了国民党军17个团共3万余人,这几乎是我红军主力人数。 同时,俘虏1.8万余人,缴获长短枪1.5万余支,机枪175挺,迫击炮55门,电台6部。 然而,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在此次反围剿中,我军同样付出了极重的代价,其中红3军军长黄公略、红4师师长曾士峨、红3军团师长邹平壮烈牺牲。 第三次围剿失败之后,蒋介石可谓气得牙痒痒,他就像是卯足了劲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一样,无处着力又憋屈不已。 剧照 在其亲自督军的围剿中,莫说与我红军主力大干一场,相反是连面都没碰到,从头到尾被毛主席兜得团团转,最后要走时,又走不了。 在进行战后总结时,这位国民党志大才疏的统帅又把责任通通归咎到了属下身上,跳起脚挥舞着拳头骂人。 诚然,30万人围3万人,10个打一个都打不过,真是耻辱啊! 布谷医生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