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视频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xigua.run 小潘潘,就是唱《学猫叫》那个网红妹子,唱了首《黄梅戏》——那首歌的名字就叫《黄梅戏》,于是乎,掀起了一众个人和媒体的口诛笔伐!“争议”“被骂”“惹众怒”等字眼一堆,吓得我赶紧看看是出了多大的事。 乍一看,夸和骂都有,骂的居多。我喜欢传统艺术,但不懂戏曲,也不想站队,只是觉得哪里怪怪的。 我首先想到的是大连京剧院院长前段时间那句振聋发聩的呐喊。那些被我们尊为“国粹”的戏曲现在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 这又让我想起了郭德纲老师。 那几年相声节目逐渐淡出荧屏的时候,连侯耀文和黄宏表演小品《打扑克》的台词都会调侃“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一些小相声团体的演员们凭着对相声的执着依然在小茶馆里面对着稀稀拉拉的观众卖力的表演着…… 然而,无论是在相声最不景气的时候,还是在郭老师等一众演员带火了相声市场之后,对他的指摘之声却从来没有停过。 郭老师知名度大起来了,他又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演出京剧、评剧等许多戏曲和曲艺,结果又冒出来一堆人指摘他表演的戏曲。 有人捧就会有人骂,争议本身都很正常,可当传统文化躺在落满尘埃的档案架的时候,这些“专家”又在哪儿做些什么呢? 有人把这些被人淡忘了的东西拿出来抖一抖,不好吗? 我又想起了《鹿鼎记》。 天地会和沐王府的人一见面就会因为“唐王”“桂王”争得不可开交,甚至闹出人命,仿佛他们已经坐稳了江山。事实上呢?几拨人明明有着共同的敌人,而且八字还没一撇呢,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争什么劲呢? 前几年“国风音乐”的风刮到今天依然久久不散,咿咿呀呀的,乍听似乎有那么一点点味道,细听却和传统戏曲风马牛不相及。听归听,骂归骂,这至少说明传统文化这事又被年轻人想起来了。 在人们听过这些“国风”之后,有喜欢,有反感,也一定有期待。 没错,我们期待着那些指指点点的专家们拿点好作品出来。 用清末的曲调唱着唐朝贵妃醉酒的故事,一唱一个多小时,年轻人不喜欢要怪年轻人吗,年轻人不喜欢要教育年轻人必须热爱吗? 从样板戏到京歌,戏曲工作者做过很多不错的探索,虽然褒贬不一,但那些作品至少有了时代的内涵,有了活起来的迹象,而不再是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戏曲可以唱恋爱吗,可以唱找工作吗,可以唱堵车吗?似乎存在着许多的可能性。 如果不断有饱含着戏曲元素的新作品传唱出来,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兴趣,那么节假日带上家人或约三五好友到剧院欣赏一台一两个小时的传统曲目的未来就不太远了。 骂不是坏事,有人骂说明有人还在关注,可骂完之后呢?小潘潘删除了那段翻唱视频,也道歉了。 然后呢? 真心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传统文化能活起来,而不是躺在档案架上,或者泡在福尔马林里。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