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
  • 评论
  • 收藏

米粒信息网 2021-11-08 450 10

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出舱创造新纪录,专家:今天我们都见证了历史

白癜风病因

“感觉良好”,中国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11月7日晚间进行了首次出舱活动。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走出舱外,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7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王亚平所创造的这个历史性瞬间意义十分重大。人类进行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标,是最终能够帮助人类离开地球家园,到其他的星球去开展探索或者生活。从这个角度而言,没有女性参与的载人航天探索活动是不完整的,女航天员是载人航天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出舱画面。

迈出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1月7日18时51分,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进行出舱活动;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两名出舱航天员将在机械臂支持下,配合开展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和舱外典型动作测试等作业。其间,在舱内的航天员叶光富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新的纪录”,德新社7日称,中国神舟十三号两名航天员周日晚间离开了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执行首次出舱太空行走任务。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当天宣布的那样,航天员翟志刚和王亚平将在出舱活动期间执行所有预定任务。王亚平也成为中国首位出舱进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报道称,专家认为,女航天员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在太空执行任务时更细腻、考虑更周全。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类进行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标,是最终能够帮助人类离开地球家园,到其他的星球去开展探索或者生活。将时间维度拉长至百年或者千年来看,人类是必然会走出这一步的。所以从现在开始,人类所进行的所有载人航天探索活动,可以说都是在为未来的太空移民做准备,从这个角度而言,没有女性参与的载人航天探索活动是不完整的,女性本身也是太空医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人类的太空活动必须有女性的参与。杨宇光称,今天王亚平成功执行了中国首次女航天员出舱任务,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应当说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今天我们都见证了历史。”

“世界数十亿女性将借你的目光看向窗外”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女性敏锐的感觉、细腻的心思,以及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周全,处理问题时比较注意方式方法,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可以帮助女性更好地从事航天事业。

杨宇光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我国在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过程中,无论是两人乘组还是三人乘组,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配合默契需要建立在出色的沟通能力之上。此前我国开展的多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也显示,无论是舱外航天员之间的配合,还是舱外与舱内航天员之间的配合,出色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都显得非常重要。而女性更擅长交流沟通、语言表达能力更强等方面的特点将有助于女航天员开展舱外活动。

舱外活动是一项极其危险且极其复杂的太空活动。在此前公开的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视频中,可以看到航天员手中都会有一本很厚的航天员飞行手册,里面就记载着航天员出舱活动繁琐的步骤。杨宇光介绍称,因为航天员身着舱外航天服出舱活动,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独立的小型航天器,这当中的技术十分复杂,不仅要确保每一步都不能错,还要确保每一步都要执行到位,执行的顺序也不能颠倒,某些步骤还只能在某些条件下才能够去执行。这就需要航天员非常细心,尽管上天之前航天员会在地面经历大量周到细致的训练,但实际上,在轨条件千差万别,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的细致程度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前通过研究发现,女性的细致程度更高,这也是女性开展舱外活动的一个优势。

自人类首次实施载人航天以来,共有约500名航天员到过太空,其中女航天员有50多名,出舱进行过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只有十几人。1963年,苏联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成为人类历史上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航天员。1984年,苏联航天员萨维茨卡娅成为世界首位太空行走的女性。美国女航天员香农·卢西德则是在太空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在轨时间长达188天。这些女航天员都成为人类历史上耀眼的英雄。

美国知名航天领域记者安德鲁·琼斯7日在社交媒体上报道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出舱行走的情况,他称赞王亚平成为中国第一位出舱行走的女航天员。已退休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女航天员凯蒂·科尔曼不久前曾对王亚平发出祝福称:“当你看向窗外的星星,看见我们的地球,别忘了,世界数十亿女性也将借你的目光看向窗外,包括我。”

“太空竞争正成为创新引擎”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自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截至11月7日已在轨工作生活23天。中国3名航天员将总共在轨驻留6个月,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长时间的载人航天任务。俄卫星通讯社引述圣彼得堡理工大学空间技术学院教授马卡罗夫的话称,中国航天员长时间在轨将使科学家们获得宝贵的数据,丰富航天医学。“确保人类在外层空间停留,是一项仍有许多空白点的任务。航天员在外层空间停留越久,人们能够了解更多人类在太空活动时的机体信息。”马卡罗夫认为,载人航天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航天员在地球轨道上停留,以及到月球甚至火星的载人飞行。他称:“中国快速稳定发展的航天事业令人印象深刻。我认为,中方有能力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突破。”

“中国太空年”,美国太空新闻网日前称,中国今年创造了一项新的航天发射纪录,中国进行的太空发射比美国多。截至目前,中国今年航天发射已突破40次,超过了2018年和2020年的38次,比美国多出一次。中国大多数太空发射任务都与建立空间站基础设施有关,中国航天今年最重要的事件是“天宫”空间站主区块发射进入轨道,以及两次送航天员进入空间站。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7日称,中国直到2003年才进入载人航天国家行列,但现在已经成为航天大国。对此,中国不乏民族自豪感,但另一方面:中国将自己定位为其他国家在太空的合作伙伴和服务提供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此前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空间站建成后,我们将看到中外宇航员一起飞行和工作。”

“太空竞争正成为创新引擎”,德国《经济周刊》称,中国航天正受到世界瞩目,但这也是全球趋势的一部分。除中国外,阿联酋最近成功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印度正计划在地球轨道上建立一个空间站,并希望在2023年首次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土耳其也希望在2023年进入太空并在月球上登陆探测器。现在,投资太空旅行的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太空竞赛不仅是关于实力和声望的项目,更是推动国家创新的引擎。中国、美国和日本都在开发轨道太阳能发电技术,有朝一日将向地球无线发送电力。中国还计划到2036年在月球南极建立太空站。那里可能有大量的冰,可为航天员提供燃料和氧气。中国参与了所有的航天领域:它正在轨道上建造自己的空间站,计划组建一支由13000颗互联网卫星组成的“卫星舰队”,最近还有一个漫游车在火星着陆。▲

本报记者樊巍邓孝慈本报驻外特约记者青木陶短房陈康柳玉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分享

邀请

下一篇:暂无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米粒信息网  

© 2015-2020 Powered by 米粒信息网 X1.0

微信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