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
  • 评论
  • 收藏

米粒信息网 2022-01-04 450 10

央行孙天琦:高风险机构早期纠正不能成为摆设

亚洲法商学院在职硕士、博士招生,点击报名

  日前,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新金融联盟主办的“中小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与有效监管”内部研讨会上就《关于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的几点思考》主题进行发言时表示,下一步处置高风险机构还是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纠正、早处置,真正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资本充足率越低,监管措施要越严。要建立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机制,强化“限期纠正”约束力,做到“不纠正即处置”。

  “这样,一边压降存量高风险机构,一边有效的早期纠正不会使高风险机构淤积,整体风险就会下降,早期纠正不能成为摆设。”孙天琦称。

  近几年央行评级高风险金融机构持续下降,2021年2季度422家,2021年三季度约400家。存量风险呈现区域集中的特点,四五个省份高风险机构的数量占全国70%,资本缺口占全国80%左右。

  孙天琦表示,从大形势看,经过三年攻坚战,安邦系、华信系等大雷已精准拆弹,基本得到有序处置。剩下存量的高风险机构,单个机构都很小,但是区域上比较集中,加之商业银行风险的链式反应特点,处置起来仍需重视。同时,密切防范可能的新型风险和疫情的后续冲击。

  孙天琦介绍,稳定部门在总结这些出险的高风险金融机构和暴雷工商企业的基础上,建立了预警机制,从大量中小金融机构的数据库中寻找哪些中小金融机构的哪些指标过于好于同业,从中寻找风险隐患和苗头。

  “从2021年看,一个季度大概抓出四五十家,抓的重点是评级好的机构(评级1-7级,甚至1-5级),因为在高风险机构里边找已经没意义。”孙天琦称,抓到的风险苗头有: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连续三年增长都在100%以上,异地贷款占比在50%以上,信贷增长连续几年都是40%、50%等。“在这些银行并未出险,评级也很好,活蹦乱跳、总体非常健康的时候,发现一两个异常指标,及时纠偏相对容易很多。”

  具体如何做到早发现、早预警?孙天琦认为,中小金融机构的科技水平一定要提高,但是要回归基础,做好最基础的工作,不要追求时尚的概念和虚头巴脑的东西。

  比如,搭积木式的信息系统建设,导致信息系统架构管控空白,功能重复建设,系统联动性差,风险监测功能模块割裂,无法全面监测识别预警风险。孙天琦举例称,实践中,柜面出现的风险,系统反映不出来。2020年某银行的一个网点出现挤兑,柜面已经挤兑好几天,但系统反映不出来。此外,子系统之间不良贷款统计口径不一致。

  除上述案例外,孙天琦还介绍,2021年处置的两家高风险银行,其中一家银行总资产约1500亿,93%的贷款给了控股股东,另一家类似规模的银行80%的贷款也给了控股股东。“这反映银行不能按实际控制人进行集中度管理,大量贷款突破集中度和关联交易监管要求,线上线下审批存在流程脱节。”

  又如何做到早纠正、早处置?孙天琦认为,要建立具有硬约束的高风险机构早期纠正机制。从实践中看,早期纠正没有强制和限期执行要求,在一些地方发挥作用有限。一些省份出现前文所讲的高风险机构淤积的现象,即400多家高风险机构中70%存在于四五个省份。早期纠正失效的具体表现是:一些三年前就是高风险的机构,三年来资产规模一直在增长,每一年增长10%、20%甚至30%,高风险机构的董事长、行长还会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当董事长、行长;或者支持这些高风险机构搞一些创新型业务,比如第三方互联网存款。处置高风险机构的时候,还是显得偏软、偏慢。

  “希望通过原班人马、原有文化、原有机制,企图让它通过发展、做大资产规模甚至做新业务把过去亏空弥补上来,从实际效果看,几乎没有成功。”孙天琦表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分享

邀请

下一篇:暂无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米粒信息网  

© 2015-2020 Powered by 米粒信息网 X1.0

微信扫描